每月之约点亮“星灯” 公益团队用信任与陪伴为孤独症家庭重燃希望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9:22:00

图为乌鲁木齐市青年志愿服务协会“孤爱公益社”团队志愿者正在陪孩子画画。 (全媒体记者梁淑芳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梁淑芳)4月2日17时,位于高新区(新市区)的贝乐盈康智园内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7岁的孤独症儿童乐乐(化名)松开爸爸的手,径直扑向门口熟悉的“红马甲”志愿者。这是乌鲁木齐市青年志愿服务协会“孤爱公益社”团队第13次来到这里,他们通过每月一次的探访游戏,让“星星的孩子”与外界间架起一座信任桥梁,也让这些家庭从绝望中窥见曙光。
每月之约:从抗拒到信任
“第一次见面时,乐乐蜷缩在墙角尖叫,整整两小时没抬头。”志愿者徐丛仕记得去年团队初遇乐乐时的场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团队设计“星儿守护计划”项目:固定人员、固定时间探访,每次活动前通过照片预告流程,用绘画、游戏、音乐律动等非语言互动降低焦虑。第5个月,乐乐第一次接过志愿者手中的玩具;第13个月,他在画纸上画了一个“笑脸”图案;如今,他会在日历上圈出探访日,提前半小时守在门口张望。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孤爱公益社”团队服务的孤独症儿童家庭中,3名儿童从最初的抵触逐渐到稳定的互动行为:有的学会用击掌表达喜悦,有的主动为志愿者递上水杯。“他们不是没有情感,只是需要更长的‘解码时间’。”贝乐盈康智园园长连翠翠说,2023年12月,“孤爱公益社”团队跟他们联动,2024年1月启动“星儿守护计划”,定点帮扶3个家庭困难的孤独症儿童家庭。
作为自治区残联定点康复机构,该园三分之一的学生享受国家残联康复救助资金,一年1.8万元。“一个孩子每个月康复费约3800元。”连翠翠说,目前园里有78名儿童,对于困难家庭,园里还给予支持和帮扶。
每月固定的探访节奏能建立安全感,而游戏作为“通用语言”,能绕过语言障碍直抵心灵。“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画画、敲打非洲鼓,慢慢地看到志愿者,孩子们会让抱抱、举高高,这些改变很让大家欣慰。”徐丛仕说,这是他们坚持帮扶的最大意义。
定制帮扶:一场一年多的“成长马拉松”
在“孤爱公益社”的档案室里,两本厚厚的记录册写满每个家庭的个性化帮扶日志:儿童认知能力评估曲线图、家长心理状态跟踪表、干预方案调整记录……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团队每月探访设计不同主题:通过“传球接力”“合作绘画”培养轮流意识;模拟超市购物、公交乘车场景训练自理能力;志愿者带孩子外出活动,让家长获得短暂休整。
“我们不是短期‘送温暖’,而是做长期成长计划。”该团队负责人周博打开乐乐的档案:去年4月,他的语言表达很少,现在发展到能说短句,刻板行为明显减少。而乐乐父亲李强(化名)从最初不敢带孩子出门,到如今与其他家庭分享康复心得。“孩子的进步不是奇迹,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康复。”周博说。
“以前总觉得孩子的未来是黑的,现在至少有了光。”作为双胞胎孤独症患儿的母亲陈婷(化名)哽咽地展示手机视频:当时发现孩子病了,整个家庭都没了颜色。她常常因孩子当众情绪崩溃陷入抑郁,甚至动过轻生念头。
“孤爱公益社”团队介入后,每月送来固定的康复资金,还为她联系心理咨询、家长培训。如今5岁的双胞胎儿子能在餐厅安静用餐。
周博说,如今加入“星儿守护计划”的志愿者达到了80多人,每个月他们倡议捐款9.9元,用于孩子的康复治疗。
“只要坚持,‘星星的孩子’也能走进校园,也能跟同龄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周博说道。
在“孤爱公益社”的探访记录本上,每个家庭的名字后都标记着彩色星标。可以说,每一项进步记录的不只是孩子们的进步,更是一个个家庭从破碎到燃起希望火苗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