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枪口的“马赛克民警” 撕碎横跨多个城市的贩毒网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7:22:00

从警28载,赵海涛始终奋战在缉毒一线。警方供图
带队破获一起公安部督办的毒品案件,沈阳缉毒警察赵海涛荣获个人二等功,但他常年奋战在打击毒品犯罪一线,是一名不能露脸的“马赛克民警”。
从警28载,他始终奋战在缉毒一线。在无数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他直面穷凶极恶的毒贩,无畏生死较量,用自己的藏蓝青春默默勾勒出万家灯火的祥和图景,他就是沈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三大队大队长赵海涛。
那一刻,四目相对,子弹上膛
赵海涛成为一名缉毒警察,是在1997年。那一年,他21岁。刚从警校毕业,怀揣着满腔激情与热血,渴望成为一名万众瞩目的英雄。然而,很快他就发现,每一次的行动都是在刀尖上行走。
1998年3月,赵海涛获取一条重要线索:一名叫金某的男子在和平区贩卖毒品。通过侦查,赵海涛很快摸清该人的毒品交易方式和“上货”地点。在驱车前往外省追踪调查时,目标车辆突然刹车,横在了赵海涛的车前,金某摇下了车窗,一动不动地看着他。此时,犯罪嫌疑人的车里,手枪已经上了膛。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一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为避免打草惊蛇,赵海涛与同事面不改色,内心快速盘算着各种可能,2分钟后,金某驾车离开。在后来的审讯中,金某告诉他:“如果当时知道你是警察,我肯定会开枪。”
3个月辗转5省12市
摧网络断链条
“细小的线索经常隐藏着巨大的价值,可能就是将犯罪团伙连根拔起的突破口。”面对每一条线索,他总是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力,从中抽丝剥茧。
2020年9月上旬,大队接到群众举报,有人非法贩卖国家管制类精神药品。“破案快一分,就可能挽救一个家庭。”赵海涛在接到线索后,带领大队民警昼夜奋战,将“家”搬到了办公室,历经两周的缜密侦查,一个向全国输送贩卖国家管制类精神药品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为彻底斩断犯罪链条,此后3个月,赵海涛带队辗转5省12市,最终成功摧毁这一涉及多个城市的贩毒网络,抓获涉毒人员227人,缴获国家二类精神管制药品共计72035克、冰毒108.27克。
铁汉亦有柔情
光影中映射的是深切的爱
“常年与毒品犯罪打交道,我曾亲眼目睹毒品给吸毒人员身体造成的损害和对家庭造成的伤害。”
赵海涛至今记得20年前办理的一起吸毒案。当晚,赵海涛和同事在吸毒人家张某家附近蹲守,等待他自投罗网。然而,在这个所谓的“家”里,除了一张破旧的床和几个锅碗,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换钱的东西了。张某的母亲说:“家里能卖的东西都被卖了,手电筒都没留下一个,谁能想到他这么小竟然沾上毒品了!”老人说着,老泪纵横。每当赵海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总是感慨万千。
“孩子们涉世未深,好奇心强,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诱骗接触毒品,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在前头,与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赵海涛说。
每逢节假日,赵海涛和同事们总会来到儿童福利院,在开展公益活动的同时,向青少年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普及禁毒常识,让“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理念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孩子回来探望,总会提起民警赵叔叔,海涛是我们的老朋友啦……”福利院余老师说道。
缴获冰毒40余公斤,其他类毒品50余公斤,精神管制药品、药水30余吨,打掉制毒工厂7处,查扣涉毒资金1200余万元,参与抓捕涉毒人员1300余人……28年来,赵海涛共带队侦破公安部、省公安厅督办目标案件63起,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8次。
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渐生,既然选择了缉毒警察这份职业,就选择了面对生与死的考验,选择了在黑暗中逆向而行。虽然不能成为聚光灯下的英雄,但他依然全力以赴,为每一个案件冲锋在刀尖与暗夜里。
通讯员 李泽旭 张馨予 本报记者 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