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丨三河市“禁色令”被严肃问责,折腾店招的闹剧该就此打住了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6:40:00

□蒋璟璟
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同时健全长效机制,对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坚决维护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人民日报)
折腾店招,屡屡翻车。相较于以往的案例,此次三河市的店招“禁色令”,显然招致了更大反弹。这种“反弹”,不只是网络舆论的口诛笔伐,更包括专业媒体、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齐声批判。如此胡作非为,注定成为众矢之的。引起群情激愤之后,纠偏、追责,如期而至。而从目前的处置结果看,其问责级别之高、问责力度之大,也算是同类事件中少有的大手笔。一纸通告“免职处理”干脆利落,以严惩不贷来平息众怒之余,这出闹剧,终究还有太多未竟之问。
三河市店招“禁色令”,之所以闹出轩然大波。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公众内心积怨已久、疲惫厌倦的情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店招这件事上,一些地方的昏招,却是“再一再二又再三”……殷鉴不远,本该吸取教训才是。谁曾想,三河此番居然变本加厉、离谱到抽象。这一幕,传递给大众的信息,就是“没完没了”“周而复始”——那些被批判的做法,被纠正的乱象,换个时空场景,又原样重演,这对方方面面都构成了巨大的消耗。
店招该是怎样?商家自有想法,市场自有选择。应该说,就规范店招而言,相关法律法规早有完整表述。比如说,不允许出现有违公序良俗的文字画面,不允许安装存在坠落等安全隐患的店铺招牌……其中的规制逻辑,其实很明确,也即“只要店招不会产生不良后果,那么就不该加以限制。”诸如店招的底色、字号、设计样式等等细枝末节,都属于市场自决、经营自主的范畴。若是公权力越界干预,那强加于人的标准化样式、格式化审美,只会适得其反。
小小“店招”,似乎谁都能拿捏一番。过往案例中,不仅有街道、社区、区县级别的掣肘,也有城管、工商等各个部门的“出手”。条条与块块,频频和店招过不去,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在某些基层场景下,职能机构职责清单模糊不清、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明显缺位,个别负责人的一己好恶,往往凌驾于规则之上,并外溢为一种无厘头的、破坏性的“规定”。就其后果来说,不可谓不恶劣,不仅扰动了市场秩序、破坏了营商环境,更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公信力。
三河市“禁色令”告一段落,但愿折腾店招的连续剧,也能够真的就此打住。公共治理要尊重规则、尊重权利,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该做的事做好,要的是抓大放小,而不是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