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新闻丨从墓葬到海葬,一位殡葬“摆渡人”25年的深情守望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5:40:00
天高云淡,风朗气清,东营港湾海风徐徐。4月9日-10日,东营市第十届骨灰撒海仪式在东营港外海域举行,其间共110位逝者长眠大海。微风吹过,花瓣随着海水摇摇晃晃,在甲板上,东营市殡仪馆馆长盖新建宛如一位引路人,陪伴着逝者家属与亲人做着最后的告别,回归生命的原点。
25年间,从墓葬到海葬,对盖新建来说,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心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也许殡葬从业者注定要承载禁忌、眼泪与悲伤,但盖新建希望,如果海风仅能吹干眼泪,却带不走那些送葬人的悲痛,作为“摆渡人”至少能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刻带给他们些许温情和抚慰。
殡葬形式更迭,责任初心未改
站在船的甲板上,远处海天交汇的地方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海鸟在风中翻飞,白色的浪花不时冲上岸,潮汐潮涌,大海用她的包容迎来送往。
今年是盖新建从事殡葬服务行业的第25年,从再早之前的火化工,到现在的海葬,从殡仪馆的一线员工到馆长,可以说涉及殡葬工作的方方面面他都干过。退役军人出身的他,胆大心细,上班第一天就接到冰面上打捞遗体的任务,又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后续整容、火化等工作,“不管之前如何,让人生的最后一程走得体体面面,是我们这行的本分”。

“他是一个心灵手巧,特别有钻劲的人,单位上不管哪个部门的设备出现问题,他都很在行。”东营市殡仪馆负责海葬接待工作的牛伟伟说,火化时炉里的温度可高达上千摄氏度,长时间的高温,耐火材料不可避免会出现老化,火化设备检修时,盖馆长常常自己钻到火化炉膛里面。在盖新建看来,要说心里完全没芥蒂、不害怕,那是假话,“但是360行,行行都得有人干”。
牛伟伟说,还记得09年她刚来参加工作时,正值殡仪馆仙寝陵园公墓初建,院里除了建筑到处光秃秃的一片。盖新建就带领着职工一起一棵棵栽种,包括主干道两侧、二十多个公墓区域的四周,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当初栽种的小树苗,现在早已亭亭如盖。
日常工作中,盖新建的脸上介于沉痛和释然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自从踏入殡葬这行,他自觉遵守行规:不去参加婚礼;不看病号;不与人握手;工作中不说“你好、欢迎、再见”……采访中,面对记者,他第一次轻轻微笑,“我们是上班保持严肃,回家面对家人才能微笑,工作是工作,生活还是得有生活”。
殡葬“摆渡人”也是心灵“树洞”
盖新建说,自2014年,东营市民政部门开始倡导绿色殡葬,海葬正式引入东营。天津作为早期开始海葬的城市之一,盖新建带领团队专门跑去学习,“包括整个流程的环节、船只的使用等”,外地经验结合本地情况,八个月后,在2015年清明节前夕,骨灰撒海殡葬服务正式落地东营。
盖新建介绍,当前东营海葬实行全年预约,适时组织的原则,一般来说,主要集中于每年清明前后,根据气象因素,确定撒海日期后再提前3-4天通知家属。“确定参加的家属,我们要讲清海葬的流程,包括手续的办理及乘车证的发放等,同时也要签订书面的协议:自愿参加海葬活动。”盖新建说,骨灰是否决定撒海,办理手续前需要反复确认,“当然即便所有的程序都走完了,在撒海前依旧尊重逝者家属的决定”。
现如今,新兴的树葬、壁葬、草坪葬、花坛葬等墓葬形式和海葬一样,都属于节地生态殡葬方式。不过实行海葬,也就意味着家属与逝者在世间唯一的连接就消失不见了,从内心的接受度上来说,对家属的情感也是一种考验。
盖新建说,在接待中曾经有一个家属替逝去的老人报名了海葬,随后,对于是否参加家人之间产生了分歧。后来,协商好确定参加后又因时间问题反复更改参与人员信息。“我们就根据家属需求一一落实保险、协议等个人信息的修改。事后,家属专程来给我们道谢,了却了老人的心愿,也在家属情感的割舍上留出了一定的时间。”盖新建说。
在东营实施海葬的这九年间,盖新建接触过上千个家庭,对于如何定义自己的工作,他沉思了一会儿,“在工作中,我们更像是一个树洞,如果家属愿意倾诉,我们就耐心倾听,做好解释和服务工作,至于选择和时间则留给他们”。
生命原点处尽显人性温情
自2015年起,东营已连续举办十届骨灰撒海活动,累计有686位逝者魂归大海。十年间,撒海参与数目从一开始的13位、34位慢慢增长到今年的110位。海葬作为一种生态节地的殡葬方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
然而,海葬重“葬”轻“祭”的问题,成为不少民众难以取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东营市殡仪馆一直在寻找和尝试各种解决方式。“我市在东营公墓专门建了海葬纪念园,在纪念碑上还可以刻上逝者的名字,方便家属可以到现场追思。”盖新建说。
与此同时,盖新建在外地的考察学习中发现,“生命晶石”刚好可以补齐家属“念想”的短板,即家属可以选择从逝者骨灰中取出一小块,通过技术手段做成一个小项链,留作纪念。盖新建表示,目前,“生命晶石”的构想还在进一步探索中,“只要家属需要,这种人性化的服务还可以多点再多点”。

当前,随着海葬殡葬方式的逐年推进,手续办理、仪式衔接、人员安全等各项工作也逐步得到完善,“比如专门把一号追悼会大厅作为骨灰撒海公祭仪式的场地;跟船撒海人员均投有保险;考虑到骨灰撒海时间较长,为参与人员准备了食物、水以及晕车药等”,盖新建介绍。
“就在去年的骨灰撒海仪式中,有位近70岁的老人报了名,从年龄上讲理应劝退,但从情理上又无法拒绝,最终我们又增加了三名工作人员,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满足了老人的心愿。”采访的最后,盖新建表示,“殡葬是人生的最后一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同时需要给予逝者家属心理、情绪上、情感上的支持。虽然总说要看淡生死,但不意味着生死就不重要了,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份责任。”(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