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攀比心理不应左右育儿选择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9:02:00
新加坡《海峡时报》4月13日文章,原题:为什么“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恐惧不应该左右我们的育儿选择 我周末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周六下午送3岁女儿去上中文补习班之后,去按摩肩膀。每周一次的享受提醒着我不仅仅是一位母亲和编辑,同时也可以做我自己。但是在某一个周六下午,这份宁静被打破了。做完按摩后,我去接女儿放学的时候,跟另一位正在等儿子的妈妈攀谈起来。她问我:“你女儿还上其他补习班吗?”这个问题令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让女儿报别的补习班。这时我才发现,女儿的同学不仅在学中文,还报名了发音课等补习班,这使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我的孩子永远赶不上?
“我是不是亏待了女儿?”开车回家的路上,我问丈夫。在女儿尚在襁褓中时,我们很早就有意识地决定让女儿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可以无拘无束地嬉戏。我们更喜欢带她去图书馆或者超市,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数学知识,来启发她对学习的兴趣。这门中文补习班也是经过我们精心挑选后报名的,因为它以游戏为基础,寓教于乐,也是我和丈夫唯一同意给女儿报的补习班。听到另一位妈妈在儿子补习班上投资更多后,我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摆脱难以名状的不适感。
每一代母亲都有自己的压力。对于我这样的千禧一代(1981年至1996年出生的人)妈妈而言,我敢打赌,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在网上“晒”自己的生活,教育攀比要比其他几代人要明显很多。2024年,美国卫生局的一份报告佐证了我的观点:“父母压力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报告表明,围绕人生里程碑、育儿方式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父母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攀比文化”,在网络上几乎无孔不入,“让许多家庭感到精疲力竭、倦怠,并产生‘我的孩子永远赶不上’的错觉。”
教育子女要容许犯错
为人父母的经历以令我意想不到的方式磨炼了我。我已经习惯了早起,自从成为母亲后,我学会了保持冷静、寻求帮助、拓展技能。但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我担心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在冥冥之中引导我的女儿误入歧途。“父母数据”公司首席执行官艾米丽·奥斯特认为,生儿育女不亚于一项竞技运动——要赢得胜利、要尽善尽美,但更确切地说,也要容许犯错。在《华盛顿邮报》2024 年全球女性峰会上,她反思了“犯错”的感觉如何成为父母“巨大的压力源”。“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他们与孩子一起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孩子成年后抱怨‘原生家庭’的理由。”她在峰会上说道,“如果每次孩子穿鞋的时候,你一边催促他一边感觉‘他长大后可能会因为我向他传递焦虑而埋怨我’,那么这种生活方式真的压力很大。”“为人父母之路到处充斥着告诉孩子‘穿好鞋’的时刻。如果社交媒体告诉你,催促他们出门会让他们终生焦虑,那么你每天都会担心。”
比较是快乐的窃贼
比较有助于了解我们的处境,能帮我们回答一些相对重要的育儿问题:我的孩子发育得好吗?或者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吗?这些问题本身是无害的,如果我们将答案视为信息,而不是恐慌。我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塑造我们对孩子做的决定?没有完美的育儿方式,不像社交媒体想让我们相信的那样。我们的目标是守护孩子的生活,让她为一个我们不再参与的世界做好准备。对我们来说,这意味着让女儿拥有我们希望她在一生中能够恪守的价值观和信念。(作者李绍华,白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