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文章网 手机版

五万亿之城如何再跃升?上海市政协为“经济大省挑大梁”凝心聚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4:36:00    

2024年,上海全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新阶段”。
此后,上海,侬怎样更好?成为上海人的共同思考。
面对这一发展命题,上海市政协号召全市各级政协委员,要坚持以高质量履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围绕中心同向发力更加务实精准;要坚持以大团结大联合着力画好最大同心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更加广泛深厚……
于是,上海各级政协和广大委员行动起来,为上海的新一轮发展矢志助推。

再保险“国际板”提案的价值,既在当下,又在未来

“全球前十大再保险公司中,我国仅一家入围;再保险服务贸易中保费逆差达4倍多……”3月31日,在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召开的提案专题分享会上,尧金仁常委介绍了他的提案成果——在临港新片区做实再保险“国际板”。

作为自贸区改革的亲历者,尧金仁认为再保险是按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运行的跨境金融服务,具有跨越时空的全球性、计价货币的多样性、治理规则的国际性等不同于一般保险的显著特征,与上海“五个中心”都能深度连接,是促进“五个中心”有机融合、相互赋能、整体跃升的重要支点,也是打造境内外金融市场制度“转接口”,增强全球金融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的有力抓手。

在提案中,他直言“再保险是金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国际风险定价权、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的缺失,使得保险合同大多采用国外条款。

“5万亿”之后如何再跃升?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应该成为上海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之一。

尧金仁把他的思考在提案中一一罗列:鼓励和支持在岸保险机构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着力在非中资利益的海外份额业务上发力;吸引具有中国利益的海外离岸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回流聚集,促进带动高端产品供给创新能力;用好再保险“国际板”,对接全球再保险技术、资本和人才,增强承保、服务和风险管理能力……

专题分享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副局长王鑫泽表示:“这件提案的价值,既在当下,又在未来。”2024年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登记保费规模超100亿元,21家再保险运营中心落户临港,境外机构交易席位首次设立。“尧常委的真知灼见,对我们服务国家战略很有帮助。”王鑫泽如是说。

尧金仁委员的建言献策只是上海市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缩影。2024年,上海市政协经济金融委承担的9项重点调研和专项工作,涵盖三大先导产业、外资外贸、绿色甲醇等,6份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

搞清现状、厘清问题,一起来把活干好

3月27日,市政协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围绕“加快打造商用飞机、商业航天等高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赴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展专题调研。

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调研组一行先来到位于闵行区的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详细了解商用航空发动机重要零部件研发制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

“C919目前累计交付17架,载客160万人次。”“2025年,上海将具备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智造能力。”……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中国航发商发、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商飞的相关负责人列出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但“振奋人心”过后,面对市场搏击,又将如何应对?

市政协副主席肖贵玉直言,市政协对这一课题高度重视,今天的专题调研就是希望能“搞清现状、厘清问题,从而一起来把活干好”。与会负责人、专家学者也毫不避讳地提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调研组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伍爱群、方奇钟、娄志强等委员、专家,分别围绕打造长三角产学研应用平台、明确商业卫星产业链应用、构建卫星智能制造的应用场景、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并结合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提供上海经验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委员们的共识是,商用飞机和商业航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增长点。加快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商用飞机要“成形起势”,商业航天要重在商业。市政协相关领导告诉记者,根据2025年度协商计划和议政调研计划,今年将组织各界委员开展“加快打造商用飞机、商业航天等高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商调研,为上海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建言献策。

从“办成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

有些委员关心“上天”的事,还有些委员关心“下海”的事。也许是个巧合,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把“推进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课题开题会也放在了3月27日。

“雄厚的船舶制造实力、广阔的产业发展腹地、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都是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突出优势,从研发制造,到金融保险,再到绿色能源、智能系统,全球优质航运资源向上海集聚,上海航运枢纽功能持续增强,航运业已经成为中国链接世界、服务全球的重要纽带,在市场考验中充分展现着韧性和活力……”开题会上,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刘新宇,市政协委员沈锋,民建市委会经济研究委主任、航运工委副主委丁嵩冰,上海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孙海华等围绕如何推进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展开交流研讨,并从课题调研方向,调研重点内容,调研落脚点和切入点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在委员们看来,上海的“五个中心”要格外强调“四个效应”——整体效应、平台效应、放大效应、辐射效应。换言之,“五个中心”必须立足战略全局思考谋划功能设计、制度供给、政策突破,加强整体性、系统性构建,强化各项创新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内在耦合,而不是单打独斗。

因此,相关的首创性改革创新成果,也绝不仅仅停留于“首单”“个案”。比如,在上海三级政协委员之中津津乐道的“药械”可以上船了的故事,就是由浦东新区政协委员董晓玲、市政协委员姬兆亮、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手递手”接力棒式建言,最终促成海关总署于2024年印发《海关支持邮轮产业发展的措施》,其中第7项措施明确:“支持为保障邮轮运行时船员及旅客的健康安全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械按供船物料或邮轮直供物资方式供船。邮轮补给药品、医疗器械属于国家实行出口许可管理的,应按规定向海关交验许可证明文件。”

从“办成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的还有市政协常委徐红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的《关于立法保障中国洋山港籍国际船舶登记的提案》。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迈向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徐红提出,中国洋山港籍国际船舶登记存在专门的针对性地方立法缺失及相关制度分散化碎片化、法律未对国际船舶到港登记成本较高的问题有所回应、登记船舶管理协调机制不清晰等问题,建议制定自贸区国际船舶登记专门立法、明确降低登记船舶成本措施、放权赋权优化国际船舶监管机制等。

徐红的建议契合市委、市政府的关注重点。市级层面,《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国际船舶管理业发展若干规定》纳入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预备项目;区级层面,结合临港新片区条例、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修改契机,提出浦东新区相关需求建议,促进加强国际船舶登记法治保障。

提案办理成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洋山港籍船舶登记量居全国首位,航运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应对变局,需要新思路;转型升级,更需要新思路。今年6月份,上海市政协将围绕“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编制上海‘十五五’规划”召开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广泛凝聚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力量,市政协向全体市政协委员、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参加市政协的各党派团体等发出“我为编制上海‘十五五’规划献一计”征集通知。

如何围绕上海“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建言献策?胡文容明确提出,要聚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标、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群众关切的重要民生问题,切实提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上海政协希望借此形成全面参与、群策群力、广聚共识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上海科学谋划好“十五五”发展,为挑大梁注入新一轮“政能量”。


记者:顾意亮

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