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职院“种一首葡萄诗”项目入选教育部“乡村振兴 你我同行”优秀案例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0:26:00
2025-04-24 10:23 娄底新闻网刘莎莎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乡村振兴 你我同行”典型案例短视频征集宣传活动评选结果,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工程学院凭借“种一首葡萄诗”项目成功入选优秀案例,这一成果为该校乡村振兴服务画卷再添辉煌一笔。
扎根乡土:让科研成果在田间“结果”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娄底职院农林工程学院把服务“三农”当作坚定不移的使命。农林教授曾玉华是中共党员,也是科研与教学的骨干,一直冲在最前线。
“一定要把实验室里的研究变成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曾玉华说干就干,他带领团队在中阳村流转了30亩土地,投入240多万元,打造了绿一佳特色果树创业教学基地。这片土地,承载着希望,既是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课堂。
团队引进80多个葡萄品种和多个其他果树品种后,便开启了漫长又艰辛的“本土化”栽培技术研发推广之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和反复试验,研发出适合丘陵山区“蜜汁”等葡萄品种的早熟优质栽培技术。
曾经,当地的葡萄酸涩难吃,少有人问津。如今,采用新技术种植的“蜜汁”等品种葡萄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原本无人问津的“酸果果”摇身一变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村民李大叔感慨地说:“以前这果子都没人要,现在靠着曾教授的技术,这葡萄能卖上好价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咯!”葡萄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实实在在地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授人以渔:用教育服务点亮乡村希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了让更多农民和在校学生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学院以绿一佳特色果树创业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才培育活动。曾玉华亲自授课,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民。从葡萄的种植技术到病虫害防治,从果园的管理到果品的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为了让农民更好地掌握技术,老师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农民们在课堂上学完理论知识,就来到基地实地操作。王大哥以前种葡萄总是产量不高,经过曾玉华的指导,他在基地亲手种下葡萄苗,精心管理。这种教学方式,让大家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曾玉华在葡萄园教学)
除了培训农民,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每周,曾玉华都会组织“楚怡”工匠计划园艺本科班学生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葡萄架下,他手把手教学,学生们分组劳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管理与技术知识,了解农村发展现状。许多学生在真实岗位培养过程中,被乡村的广阔天地所吸引,毕业后选择留在农村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辐射带动: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种一首葡萄诗”项目的成功,不仅让中阳村的农民受益,还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曾玉华团队免费赠送村民果树苗木,还定点指导娄底市周边8000亩以上的农林产业基地,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发展了苗木种植、特色水果和特色蔬菜等产业。
同时,团队还培养了吕世益、曾华、刘勇等一大批农林创业致富带头人。这些带头人在曾玉华的指导下,不仅自己成功创办了农业企业,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他们以企业为平台,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形成了“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种一首葡萄诗”,是娄底职院农林工程学院用科技与教育谱写的一曲乡村振兴赞歌,是职教人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一个缩影。(通讯员 刘莎莎)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