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文章网 手机版

规模突破2000亿元!河南印发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要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20:55:00    

【大河财立方消息】大河财立方记者获悉,4月24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通知,明确2025年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要点。

其中提到,2025年,全省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培育大数据标杆企业100家,大数据发展创新平台突破200个,大数据产业标杆园区突破20个,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数据交易额突破50亿元,打造大数据典型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超100个,算力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一批绿色数据中心和边缘数据中心。

此外,通知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繁荣数据要素市场、深化大数据融合应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筑牢数据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制定26项重点工作任务。具体为:

(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突破高精度数据采集、高容量快速存储、多源异构数据处理等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加强端到端加密、可信数据空间、隐私计算等数据安全流通技术创新。加快跨领域跨模态语义对齐、4D标注、大模型标注等数据标注技术攻关,促进数据标注自动化、专业化、高端化。持续推动自主开源框架、组件和工具的研发,强化自主基础软硬件的底层支撑能力,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突破多模态数据处理技术瓶颈,研发落地一批行业领域垂直大模型。聚焦无人驾驶、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数据密集型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数智融合关键技术攻关。

2.建强创新平台载体。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强强联合,创建国内领先的大数据领域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载体,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形成联合创新能力。推进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产业融合创新中心、创新服务机构、创新人才培训基地等提质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平台载体。持续开展大数据发展创新平台创建工作,强化平台动态管理,研究建立大数据创新平台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年度效能评估,力争大数据发展创新平台突破200个。提升中原数据规划设计研究院支撑能力,升级河南省大数据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力争入驻企业超1000家。

3.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鼓励职业院校与大数据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创建大数据领域重点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数据专业学科,健全基础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企业招引大数据领军人才和骨干团队,开展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支持中原数据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打造河南省大数据产业高端智库。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组织开展大数据融合创新大赛,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4.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突出数据资源、基础硬件、通用软件、行业应用、安全保障等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梳理大数据重点企业目录清单,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研制主体、协同主体、使用主体和示范主体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郑州、鹤壁、新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培育一批相关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动态完善大数据产业图谱,聚焦数据湖(仓)、数据中台和数据加工处理、融合应用、治理管理等薄弱环节,引育一批补链企业。持续培育大数据标杆企业,力争年底突破100家。

5.提质发展特色园区。探索建设数据服务支撑平台,提升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领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持续推动大数据产业标杆园区培育,开展园区建设等级评定,促进园区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力争年底大数据产业标杆园区突破20个。鼓励大数据特色园区建设,重点围绕数据要素生态、数据标注、数据加工处理、数据治理等,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支持中原数据要素生态产业园、商丘北航星空创新园数据加工基地、港区全球数字经济大厦、中国电子数据创新中心等做大做强,实现园区创新发展。支持地市聚焦具身智能、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数据密集型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具有引领作用的特色产业载体。

6.打造优质产品服务。支持科研、教育、医疗、电力、气象、文旅、工业制造、农业农村、卫星遥感、公共服务等行业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平台公司开发高质量数据集和语料库,探索建设高价值数据集目录,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与应用提供支撑。持续开展大数据标杆产品和典型解决方案遴选,编制产品和服务名录,力争年底大数据标杆产品突破100个、典型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超100个。深化大数据技术在数字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中的应用,创新数据分类分级、隐私保护、安全监测等数据安全产品和服务,提升数据安全产品供给能力。发展数据经纪、数据托管、合规认证、资产评估、风险评估等服务,打造优质服务链。

(三)繁荣数据要素市场

7.加速数据汇聚。鼓励政务、公共服务、农业等领域数据开发汇聚,推动各行业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分类分级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实现分场景按需归集。支持企业工业设备数据接口开放、生产设备“上云上平台”和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提升生产经营全过程数据采集能力。组织开展重点产业链数据资源摸底,支持链主企业、重点企业建设一批行业大数据平台(中心),实现产业链数据资源汇集和共享。

8.强化数据治理。推进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贯标,遴选一批DCMM贯标典型案例。推进企业首席数据官试点,建立首席数据官人才库,开展首席数据官培训。组织开展企业数据治理试点工作,开展企业数据治理诊断服务,提高企业治数能力。

9.活跃数据交易。支持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升级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行业数据专区和城市数据专区,完善数据资源和产品供需对接机制,鼓励各类数据产品进场交易,数据交易额累计突破50亿元,争创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支持有条件的地市联合郑州数据交易中心落地数据交易城市运营中心,协同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做大中原数据交易联盟,集聚一批优质数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探索开展数据跨境流通业务服务,推动数据跨境流通。

10.推进数据资产化。编制企业数据资源入表工作指引,引导企业有序开展数据资源入表、数据资产评估等工作。支持省属国企探索开展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等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试点。

(四)深化大数据融合应用

11.智慧农业。优化提升全省高标准农田监管系统建设,推进农田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加快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全产业链建设,搭建涵盖服务资源方、生产主体方、线下运营方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三农”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优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动物疫病防控系统,争创国家农业(育种)人工智能应用基地。组织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12.智能制造。加快推动工业行业垂直大模型落地应用,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打造一批工业大模型。健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和支持措施,力争培育10家左右国家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持续深化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推动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分行业分场景梳理数字化转型“一图四清单”。

13.智慧健康。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完成省、市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标准化改造,推进全省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规范居民健康数据的采集和治理。构建全省医疗数据安全共享机制,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医疗可信数据空间。加快推进“一人一档”全民参保数据库建设工程,完善基层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扩大基层医保骨干网络覆盖范围。加强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全量采集应用,力争赋码药品数据上传率达到100%。

14.智慧文旅。打造线上“文化豫约”平台,完善“一机游河南”省级文旅服务平台,建设“一图览文旅、一键管行业”省级文旅监管平台。丰富数字文旅体验场景,支持殷墟博物馆数字馆、开封大梁门遗址等数字化提升,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数字文旅项目。征集和推荐一批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

15.智慧生态。推进实景三维河南建设,实现地形级实景三维全省域覆盖。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深化地理信息在位置服务、高效农业、平台经济、智能装备等行业应用。加强排污单位自动监控系统现场端建设,深化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更好支撑污染防治攻坚工作,赋能生态修复、生态治理。

16.智慧水利。推动省级水利数字孪生平台(一期)、卫共流域防洪“四预”能力提升、数字孪生黄河场景化应用等项目建成达效,加快“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能力建设,推进水文工程地质、水生态环境等数据融合创新应用,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调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智能化水平。

17.智慧气象。推进气象业务系统智能化升级,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河南“天象”一体化业务系统。搭建具有深度学习、迭代进化的智能气象模型,完善数字化、定量化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推进气象与相关行业数据融合开发,加强行业融合、智慧赋能的场景化气象服务产品供给。

18.智慧政务。加快构建全省“一朵云”,部署投用省政务云主中心,规划建设省政务云副中心和市县专区,提升云资源使用效率。建设省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实现政务数据目录“一站式”检索、共享服务“一站式”调度,加快完善基础数据库,推动建设一批部门专题库,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

19.智慧人社。持续提升省社会保险经办监管平台风险防控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社保待遇资格“无感互认”,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拓宽“无感认证”数据来源。优化升级“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一库一平台),加强与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接入。

20.智慧监管。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强化市场监管风险监测预警和态势感知能力,积极探索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模式。持续推进全省危险化学品、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豫智焊”信息平台和双重预防信息系统建设应用,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效率。

21.智慧金融。推动金融机构构建智能风险管控系统,打造大数据风控云平台、智能审查平台等,高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入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提高乡村振兴领域科创型企业融资可得性、便利度,加快涉农信贷数智化转型,实现便捷线上信贷服务。

(五)夯实数字基础设施

22.优化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双千兆”网络深度覆盖,加快部署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开展工厂、园区等重点场景万兆光网试点,10G-PON及以上端口超过180万个。实施5G规模化应用扬帆升级行动,全省5G基站总数突破25万个,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与工业企业联合开展5G虚拟专网和混合专网建设,争创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IPv6分段路由等创新技术应用,持续提升IPv6流量占比。持续实施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升工程,扩容升级至4500G,创建国家(郑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

23.提升算力基础设施。深度融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布局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推进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河南空港智算中心、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提升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功能,构建全省一体化算力网。持续推进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等大型以上数据中心建设,灵活部署一批边缘计算中心。发挥省数据中心标委会作用,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数据中心。

24.建强融合基础设施。推动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扩容、延伸、推广,构建更加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郑州、航空港区创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加快洛阳、许昌等6个二级节点应用推广,力争新增二级节点1—2个,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6000万个。加快国家“一轴一廊”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通道和省级公路网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力争全省智慧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加快推进沙颍河、淮河智慧航道及全省内河航运一体化智慧港航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航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累计建成集中式公用充电站6000座以上、公共服务领域充电桩(枪)10万个以上。

(六)筑牢数据安全屏障

25.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指导企业落实国家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加强重要数据识别与备案,探索建立企业重要数据目录,推动不少于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做好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和安全风险评估。

26.增强数据安全监管能力。强化行业数据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加强跨部门协同监管,提升行业数据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指导建设工业领域网络和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创新构建数据安全和数据治理工具库,深化隐私计算行业应用,实现工业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可信可控可溯源。开展年度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评估和“数安护航”专项行动。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