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文章网 手机版

董明珠连任董事长刷屏!曹德旺:这样的女企业家,是培养不出来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8:58:00    

在商界风云变幻的舞台上,总有一些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的领导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董明珠,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星。近日,格力电器的一则消息再次将她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董明珠以全票连任董事长,开启她执掌格力电器的第五个三年任期。然而,在这荣耀的背后,她一句 “拒收海归人才”,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

4 月 22 日,珠海格力碳化硅芯片工厂内,气氛紧张而热烈。当大屏幕上显示出 35 亿股赞成票的那一刻,台下股东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董明珠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她过去 13 年带领格力取得辉煌成就的褒奖。

自 2012 年接过格力的大旗,董明珠便以雷厉风行的姿态,将格力打造成了如今市值高达 2551 亿的行业龙头。在股东大会间隙,有股东半开玩笑地问她:“董总还能再干几个三年?” 她自信一笑,回应道:“只要股民信任,我就继续干。” 这份底气,源自格力傲人的业绩。一年 290 亿的净利润,意味着每天格力都能赚进 7945 万。而且,格力账上还躺着 500 多亿的现金流,如此雄厚的资金储备,足以支撑董明珠继续大展拳脚。

董明珠的连任,看似是一场毫无悬念的 “加冕”,实则是股东们对她的一场 “信任赌博”。在当前空调市场增量逐渐放缓,格力运营战略也频频遭受外界质疑的大背景下,股东们选择继续将手中的选票投给她,是对 “董明珠式冒险” 的集体默许。就如同 “玻璃大王” 曹德旺所说:“不要让她轻易的退下来。” 曹德旺深知,像董明珠这样成功的女性企业家,绝非轻易能够培养出来的。


曹德旺与董明珠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 “商业互怼” 故事。2018 年,在央视《对话》节目中,曹德旺直言家里没装格力的空调。董明珠当场霸气回应:“那是你认知不够,格力也有你家需要的中央空调!” 这一番你来我往,看似针锋相对,实则暗藏两位企业家对彼此的惺惺相惜。后来,曹德旺透露,福耀集团所有新建厂房都选用了格力空调,员工宿舍也不例外。这种 “嘴上不留情,身体很诚实” 的互动,恰恰体现出董明珠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商业智慧,她敢于坚持自我,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

董明珠的成功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36 岁那年,她毅然南下打工,从一名普通的销售员做起,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卓越的销售才能,一步一步走上了董事长的宝座。在格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她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

1994 年,格力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危机,部分高管带着核心销售团队集体跳槽,企业岌岌可危。关键时刻,董明珠临危受命,出任经营部部长。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 “清理门户”。面对挪用公款的财务人员,即便对方是总经理朱江洪的亲信,她也毫不手软,坚决将其降薪降级。当有人质疑她时,她理直气壮地回应:“我是在维护你的利益。” 这场危机让董明珠深刻认识到,靠人情管理企业是行不通的,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于是,她主导推行了 “先款后货” 的销售政策,这在当时的家电行业可谓是 “离经叛道” 之举。但董明珠用业绩证明了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1996 年,格力销售额突破 40 亿元,一跃成为行业第一。


2001 年,董明珠升任总裁后,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 自建销售渠道,与国美、苏宁等大卖场决裂。她在全国范围内布局 3 万家专卖店,并亲自设计门店装修标准。这一决策在行业内引发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认为她疯了。然而,事实再次证明了董明珠的远见卓识,格力的利润率在这一决策下逆势增长。到 2012 年朱江洪退休时,格力市值从 20 亿飙升至千亿,“朱董配” 成为了商界的一段传奇佳话。

董明珠的铁腕改制,本质上是对制造业底层规则的大胆重塑。当同行们还在沉迷于价格战时,她却另辟蹊径,通过制度和渠道构建起了格力独特的 “护城河”。这种 “反周期” 的操作,正是格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在管理方面,董明珠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她推行 “七级薪酬制度”,普通员工月薪从 800 元到 1600 元不等,高管年薪 60 万中 36 万与业绩挂钩。面对员工对制度严苛的抱怨,她一方面用 2 亿年终奖来激励员工,另一方面承诺 “一人一套房”。在房价高企的年代,这样的福利无疑极具吸引力,也让格力拥有了一大批忠实且能力出众的员工。正是凭借着这种 “胡萝卜加大棒” 的策略,格力电器不惜花重金,连续五年研发投入超百亿,专利数量稳居行业第一。

在公众眼中,董明珠是一个充满矛盾的 “网红企业家”。她既会怒斥员工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又会给普通工人涨薪;既高调地与雷军立下 “十亿赌约”,又低调地捐建希望小学;既在直播间卖力卖货,又不忘给经销商让利。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际上恰恰体现了她独特的商业哲学。她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不是网红,我是企业家。但如果我的‘网红’身份能让更多人关注中国制造,那我愿意当这个‘网红’。”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董明珠清醒的自我认知,也正是这种认知,让她在众多舆论漩涡中始终坚守着企业家的纯粹底色。

然而,近日董明珠那句 “拒收海归派,里面有间谍” 的言论,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网友们的评论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 “就业歧视”,在全球化人才流动的大趋势下,这种观点过于狭隘;但也有人表示理解,认为这体现了董明珠对企业核心技术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本土人才培养的坚定信念。

其实,这并非董明珠首次表达类似的观点。早在之前,她就多次强调格力的研发人员全部来自国内高校,没有一个海归派。她认为,在无法鉴别海归是否爱国的情况下,格力宁愿从国内高校自主培养人才,以此防范商业机密外泄的风险。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董明珠的考量并非毫无道理。在当前复杂的商业竞争环境下,保护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至关重要。而且,格力多年来通过与国内高校合作,也确实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 “一棒子打死” 的言论,也反映出董明珠强硬刚烈的行事风格。在当下倡导多元化和包容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绝对化的表述难免会引发争议。或许,格力在人才选拔上,可以在加强对人才忠诚度考察的同时,更加开放地接纳不同背景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董明珠用 33 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和格力的传奇故事。她的坚持、果敢与创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此次连任董事长,对于 71 岁的董明珠来说,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未来的三年任期内,董明珠将带领格力走向何方,备受外界关注。她需要在坚持自身理念的同时,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和外界的质疑。在人才战略上,或许可以在坚持本土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吸纳和利用海归人才的优势;在企业发展战略上,继续加大创新投入,推动格力在多元化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董明珠连任刷屏的背后,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对 “灵魂人物” 的渴望,更反映了社会对企业家精神的追求。在这个 “快钱” 横行的时代,董明珠的坚持显得格格不入,但也正因如此,她的精神才更加珍贵。我们期待着董明珠能继续带领格力创造更多的辉煌,也期待着她能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启示。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位商界铁腕在新征程上的精彩表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