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一线|30分钟手术、2天内出院……国产密网支架搅动神经介入大市场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5:59:00

中新经纬4月27日电 (付健青)手术时间半小时,1—2天出院……这不是处理息肉,也不是阑尾切除,而是治疗破裂后死亡风险巨大的颅内动脉瘤,这一切都是源于小小医疗器械的变化。
“比拔牙还快”
医生高超的技艺不可或缺,而创新的医疗器械能够为治疗提供更好的效果。“有患者曾在手术室外说,以为要等一天,怎么比拔牙还快”,艾柯医疗创始人兼CEO吕怡然对中新经纬表示,没有什么比手术速度更能照顾患者和家属的心理了。

艾柯医疗创始人兼CEO吕怡然向中新经纬讲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变化。中新经纬 付健青摄
日常生活中说到的“中风”,在医学上叫脑卒中,分为脑梗和脑出血,对应缺血和出血两种情况,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较为代表性的出血性脑卒中。吕怡然所说比拔牙还快的手术,就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显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我国35~75岁成人中的患病率约7%。大多数是偶然发现,绝大多数不会发生破裂出血。而一旦发生破裂,可能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病死率高,还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20世纪主要以开颅夹闭为主,对病人损伤较大,一些高龄患者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手术。”吕怡然告诉中新经纬,进入21世纪后,治疗则主要是在医学影像的引导下,通过血管内介入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早期是填塞弹簧圈,但复发率较高,在这基础上一个新的术式被开发出来,把一个编织的比较密的支架放入到病患的体内,这个东西叫作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在艾柯医疗的会议室中,摆放着一个相当于成年人手臂大小的支架模型,这是公司核心产品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以下简称“Lattice”)放大约300倍的样子,实际直径只有2至5毫米。

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中新经纬 付健青摄
临床医生通过微创方式,在手腕或者大腿处开一个小口,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通过导管带着Lattice释放到头部的瘤体患处,使血液正常通过,以此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时长可以缩短到30分钟左右,“真正放置时间快的话只需要2分钟”,吕怡然说。
Lattice在上海首次临床使用来自一位国外患者。上海某脑科医院官方发布的案例显示,彼时,一位德国患者确诊为颈动脉C2段的巨大夹层动脉瘤,动脉瘤达到3公分,夹层破口长而深。如果使用进口支架可能需要重叠2枚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国产密网则能弥补这个问题,血管顺应性和释放性也更佳。经过医生与患者沟通,患者同意使用Lattice,在医生团队周密的计划下,手术最终也顺利完成。
手术难度大幅降低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推动脑卒中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逐步将符合条件的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
近年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比较理想的手段。
北京某知名三甲医院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告诉中新经纬,“从个人经验来看,无论是破裂还是不破裂的,介入方式都是首选,使用血流导向密网类产品的,大概在我这边占到三分之一,适应症包括前循环颈内动脉瘤、后循环椎动脉瘤等。”
不过在临床上,国内患者以前使用更多的是欧美等国外产品。
吕怡然介绍,过往在学习欧美等医疗器械公司的产品时,基层医生通常需要到北京、上海等大中心进行学习和进修,带教频次50台手术左右后,学习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医生的才能独立操作。在回到基层单位工作后,常常还需要请专家到当地具体解决临床中出现的问题,
“欧美公司的传统产品,仍会出现如不方便医生学习使用、手术失败率较高、不能精准做完手术等问题。”吕怡然表示,“一次性”的手术如果失败会导致多余的医疗产品留在体内,有更大的可能出现并发症。
结合医生使用的需求,Lattice特殊的设计使得支架即使在放置失败或未到达准确位置时仍可以收回,进行多次重新操作,为医生提供了术中调整的机会,解决了在临床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最大难题,减少了手术失败以及术中产品报废的风险。这也意味着手术难度大大降低,偏远区县的医生学习后也可以把握黄金救治时间。
在艾柯医疗办公区的一面墙上,有不少在全国各地医院手术室外拍摄的照片,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知名三甲医院,也有像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州县级医院。
“就像普通人学车,开一个手动挡的车要去驾校学习一段时间,再经过长时间练习才会比较安心驾驶,而自动挡的汽车出来了以后,很多人觉得驾驶车辆变成了相对简单的事。”吕怡然称,Lattice上市后,带教跟台最多3台手术,短时间内医生便可独立熟练操作进行手术。不过,这仍是一个精细手术,需要专业医生十分谨慎操作。
目前,Lattice已在国内500多家医院开台使用,术后12个月动脉瘤成功闭塞率为91.4%,狭窄率仅为0.8%。据介绍,通过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因素也使患者整体手术负担大幅降低,加上各省医保局对密网支架等神经介入品类的集采落地,综合降幅能达到45%左右。
“要比欧美产品做得更好”
在艾柯医疗北京的生产工厂中,中新经纬看到不少“全副武装”的工人正进行着生产的关键一步——检验。生产负责人介绍,这个环节是通过最大45倍的产线放大镜,查看只有0.03毫米、像头发丝一样粗细的密网支架产品是否合格。

艾柯医疗生产工厂,工人正在检验产品。中新经纬 付健青摄
“如果不能拿出稳定、可靠、安全、有效的产品给医生提供服务,他们仍然会选择欧美的产品。”吕怡然解释,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过往被西方国家抢占和培育,在这个过程之中,医生的习惯及很多疾病术式和产品的理解,都是由欧美公司来建立的,也因此国外产品长期在各个细分科室的市场占有率极大。
“所以我们不能只做出一个和欧美企业差不多的产品,要比欧美产品做得更好,在这个年代,各行各业都在进行这样的事。”吕怡然说。
上述三甲医院的医生表示,“从医生角度看,国内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已经比较成熟,不同厂家的每个产品都有各自的特点,相较国外的几种在使用中一点儿不差,这些都是创新,所以我更看好国内的产品。”
2024年,艾柯医疗受邀参加“WLNC世界神经介入手术直播大会”,是近年来首个被邀请参与该大会的中国企业。在法国举办的SLICE卒中大会,公司也连续受邀参加并做Lattice的手术演示,与国际顶尖神经介入行业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中国医疗器械研发的先进技术越来越多被全球专家关注和学习。
神经介入是治疗脑部相关疾病的医学领域,向下分了很多的亚专科。虽然有很多微创介入的方法治疗一些现行患者希望治疗的疾病,但即使在脑血管病这一类目下就仍有很多疾病沿用传统的开颅治疗。
沙利文报告显示,2017年到2022年,中国神经血管病介入治疗医用耗材市场规模从32.2亿元增加到66.8亿元,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32.2亿元。其中,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市场从2017年的1.8亿元增至2022年的6.2亿元,预计到2028年中国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市场规模可达到170.1亿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73.5%。
对于艾柯医疗后续的研发,吕怡然介绍,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研发创新的医疗器械来用更小的创伤解决,比如像老年人高发的慢性硬膜下脑血肿,目前更多的治疗还是通过开颅引流的方式把血肿清除,“我们是第一个开发以介入方式治疗该疾病的公司”。
出海是中国创新企业绕不过的话题。艾柯医疗也正在南美、欧洲、东南亚和中东推进工作。“作为一个医疗行业公司来说,治疗人类的疾病是终极的梦想,我们愿意把引以为傲的产品用在全世界病人的身上。”吕怡然说。(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